冶金自动化

双师型职教师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国科技与经济的崛起,中国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对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优秀的自动化专业“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助力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是培养更多建设祖国的合格技术人才的关键,支撑中国制造,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是自动化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使得学生们掌握电力电子器件、电路拓扑结构、电能转换控制方法以及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传动、电源装备、电力系统、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基础知识等。作为主要解决电能转化问题的技术课程,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相关研究学者进行了多种课程改革探索。王翠等人提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观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随着时代发展进行转变。王长全等人从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角度提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善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对接社会需求的关键。而思政元素的引入也将大力加强学生自身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电路拓扑结构多、知识点呈现碎片化特点,课堂教学效果受到限制。本门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照明、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电力系统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分析了“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课堂教学痛点问题:课程的学习动机难以提高;碎片化的知识难以系统掌握,应用灵活性低;学习开环难以实时反馈,电路动态工作过程难以建立形象的思维印象。以服务学生为中心,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情感导入—树形知识结构构建—参与式反馈”的教学模式。

1 课程“痛点”问题分析

1.1 课程的学习动机难以提高

自动化专业学习的课程以系统自动控制为主,学生对系统能源部分的理解较为欠缺。自动控制系统运转的能量来源多为电能,电能的形式和来源对于自动系统的搭建至关重要。电力电子技术即电能转化技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课程内容和其他自动化专业内容建立联系,而不是独立的知识点,解决学生们学习过程中对电能的误解与迷茫,是提高学习动机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步入教学岗位后,不仅会面临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求,更需要面临动手能力强的实践环节授课需求。对于自动化系统的整体都要熟悉掌握,电能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电能转化单元电力电子技术的学习必不可少。如何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是提高学习动力的关键。

1.2 碎片化的知识难以系统掌握,应用灵活性低

课程将介绍10余种不同的电力电子器件,40余个电能转化电路图,每个电路中可调参数均在3个以上,结合连续的可调控制参数,能够绘制的电能转化结果图数量就更多了。这些知识学生们往往以背诵的形式进行掌握,在答疑时有学生反映,该课程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过多,难以建立联系。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会增加课程学习难度,知识点掌握难度,也会给课程结束后知识的灵活应用带来障碍。

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后续课程以及参加的课外竞赛类活动中会遇到实作类项目“各类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如果无法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所学内容建立联系,系统设计实现时将不敢对电能形式提出新要求,使得系统功能设计时创新性受到制约,无法做到灵活用电。

1.3 学习开环难以实时反馈,电路动态工作过程难以建立形象的思维印象

电路中可调参数包括负载、电源、电力电子器件等,这些参数在调节区间内都是连续可调的,而课堂上只能选取几个特殊的固定参数进行讲解。学生难以掌握规律,且对这些电路的具体工作过程,尤其是电路的动态调节过程,难以建立形象的思维印象。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实时获取相关真实电路,并使用示波器随时观察电路动态工作过程,实验课真实实物实验中也不敢对感兴趣的参数随意更改。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出于开环无反馈状态,只能靠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固定图形,尝试理解电路的动态工作过程,电路分析过程常常处于开环状态,大大阻碍了学生们对电能转化控制的深入理解,无法满足学生复杂化、互动化的学习需求。

上一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及技术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