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新疆自动化的多晶硅工厂与棉田,戳破西方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赴新疆特派记者 赵觉珵 张丹 李洁祎】中国新疆是全球最重要的多晶硅生产基地,包括新疆大全、保利协鑫、东方希望和新特能源在内的四家主要企业2020年生产多晶硅约24.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5%,全球的36%。作为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材料,新疆生产的多晶硅已成为全球绿色能源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在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的眼中,与棉花和番茄一样,多晶硅也是“围剿”新疆优势产业过程中需要重点“狙击”的对象。在从未走进任何一家新疆多晶硅工厂的情况下,他们给新疆光伏产业扣上了“强迫劳动”的帽子,并且危言耸听地宣称:“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购买太阳能电池板的房主面临着道德上的不确定性——在拥抱所谓绿色能源的同时,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变相支持了肮脏的‘强迫劳动'。”
但《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实地探访新疆大全新能源公司位于石河子的多晶硅生产基地,发现这里不但没有任何“强迫”的痕迹,反而是一座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高度自动化与数字化的现代工厂。“来自西方的攻击意在打压中国发展迅速的光伏产业,‘强迫劳动'不过是基于这一目的编造出的借口与谎言。”新疆大全副总经理王西玉对《环球时报》记者评论称。
“多晶硅生产不是劳动密集,是技术和资本密集”
距离新疆大全在石河子的工厂还有一段距离,就可以看到数十米高的精馏塔以及大量管道,它们负责制备与运输三氯氢硅等化学物质。多晶硅生产的核心就是把纯度99%左右的工业硅粉通过化工提纯的方式将纯度提升到“6个9”至“9个9”(小数点前后9的个数,例如6个9就是99.9999%)的过程。2020年,新疆大全的硅料产量是超过7.7万吨,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
作为一家化工工厂,新疆大全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与数字化,5G技术已经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我们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工厂中的大多数操作都是由电脑完成,人起到的只是监控和辅助作用”,王西玉说,还大量依靠人力生产的场景可能存在于三四十年前,但现在国内多晶硅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
整个新疆大全的“中枢神经”是中央控制室,这里有一整面墙几乎装满大屏幕,上面实时显示着各种数字、图表、曲线,一旦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系统都会发出报警。中控室主操作员牛文娟向《环球时报》记者展示了她的工作——某种意义上很简单——通过鼠标和键盘远程操控阀门等装置。
正因为大部分操作都可以通过电脑完成,《环球时报》记者在各个生产环节并没有见到大量员工。在产出多晶硅的关键环节还原车间,负责人莫可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的常规工作是每小时对车间内的还原炉进行一次巡检,“投料、收料时可能会多需要几个人,但这属于间歇性工作。”
新疆大全提供的资料显示,其工厂约有140多座还原炉,硅芯在其中经过约90-95个小时的高温加热与化学反应,将“生长”成硅棒,粉碎并包装后就成为可以交付的硅料产品。莫可璋介绍称,一座还原炉一次可以生产约10吨多晶硅,整个过程是电脑按预设流程进行的,并且非常安全。
王西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粉碎与包装曾是工厂中最费人力的环节,但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引入,该步骤所需的人力与公司2011年成立初期相比下降80%。《环球时报》记者在包装车间看到,来自博世公司的机器人手臂可以实现自动装袋、装箱,并将装满产品的箱子自动运送到仓库的指定货架上,而这全程只需要一两个员工监控。“只要到工厂看过就知道,我们只需要很少的工人。所谓‘强迫劳动'完全是无稽之谈”,新疆大全总经理秘书杨呈杰指着背后的机器设备打趣称,“如果非要说我们强迫了谁,可能是强迫了这些机器。”
“不知道他们怎么造出的‘强迫劳动',但我们没有遇到‘强迫'”
自2011年落户石河子以来,新疆大全的多晶硅产能从5000吨提升至近8万吨。王西玉透露,公司正在规划被称为“4B”的新项目,完工后整个工厂产能将达10万吨以上,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前列。
之所以选择新疆,当地储量丰富的能源是新疆大全与其他业内公司的主要考虑。资深光伏产业从业者代延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电费约占总成本的20%~30%,因此硅料生产企业往往选择电费较低地区,如新疆、云南、内蒙等,这些地方有大量火电、水电及光伏能源。
下一篇:没有了